新年献词之旧事(节选)

新年献词演变到今天,像清明点着的第一刀纸钱、中秋再也吃不下的五仁月饼、除夕的春晚,以及中年人的爱情,你说它不合时宜吧,可似乎又被盼望已久;你说它有多大价值吧,有它没它都无妨。新年献词的尴尬,映衬着白话文革命之后最流行的文字废墟。

 

新年献词最早的功能是市场化报纸对读者的抒情,本质而言,是文人论证传统的情绪性表达。南方周末开了这个先河,写过一些传颂很久的新年献词,奠定了这一文体在读者心中的地位。尽管有后来者曾经狠狠地超越过南周,但这些都不足道了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 

早年新年献词的轰动效果,表现为写的人与读的人会产生强烈共鸣,那时候的家国叙事与明亮基调,代表着新闻媒体与社会大众曾有过一段被时代加持的蜜月期。报纸所代表的知情权与监督权,被读者认为理所当然,献词是两下情投意合的象征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 

在那样的时期,新年献词只是作者们一年到头停笔休闲的闲草,而读者也不会将它当作唯一重要的媒体出品,毕竟在新闻尚有力度的时候,写的人与读的人都会凝聚于更正规的报道作品周边。元旦新年,不过是一年中饱含劲头的365分之一天。

 

这么说来,是想说媒体的新年献词曾有的好时光,它与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追求交织在内,是一篇文章立于大量同体量的文章丛林,而不像现在这般突兀。新年献词走到今天这个田地,预示了它的孤独,以及由此沾染上的种种不良习气与时代的病症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 

于现时而言,新年献词的价值孤悬状况特别严重。这包括两种情况,一是媒体希望用一篇献词来冲抵大量无价值或反价值的日常作为,对献词的刻薄评价,有意无意地触及到这点。二是献词的价值表达,因为现实壁垒无从落根,价值倾诉变成修辞之战。

 

新年献词的作者是值得同情的,他们明知现实的坚硬,却要读的人相信柔软的人心可期可用;他们也知晓在希望、温暖、坚持、不惑等主题词下,现实逻辑会击败行文逻辑,让后者暴露出虚伪、无所用心的一面——即使写的人并不想这样。